找到相关内容530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成一法师华严文选(5)

    修行方法。对于宇宙万有的生起,佛教与其他宗教在基本上有不同的说法和看法。因为佛从大觉海中证悟到宇宙万有的生起,祗是因缘和合而已,是缘起而性空的。无论大小,一切事物的生起,都是集合各种不同的条件因素而成功。所以佛教不承认什么东西都是上帝造的,或者什么东西都是天生的、神造的。事实上,一切诸法的生起,都是众缘和合而起,也就是要具备一切所需要的条件,才能够生起。这就是一个很合乎科学的真理。以上是约“空间”...

    成一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04955950.html
  • 觉海之路

    事物的现象。现象就是世俗智能能认识到,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。包括物质和精神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形成的现象,即缘起。  虽然一切事物都是缘起之物,但从思辩的角度认识的空,不是理谛“真空”,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0857470.html
  • 楚山绍绮禅师研究

    却被生死之所流转?”殊曰:“其力未充。”[3](p.176)  文殊和庵提遮女的一问一答,反映了佛教基本的生死观:由于诸法性空,所以众缘和合为生,众缘离散为死;由于生与死都是“随其所宜”,所以,对于...的看法:  文殊问庵提遮女曰:“生以何为义?”女曰:“生以不生生为生义。”殊曰:“如何是生以不生生为生义?”女曰:“若能明知地、水、火、风四缘未尝自得,有所和合,而能随其所宜,是为生义。”殊曰:“死以...

    崔正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54958884.html
  • 浅谈文殊信仰在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意义

    有情和无情,都是因众缘和合而生。如果缺少其中一个环节,其他相关联的事物也就无法存在。根据缘起理论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,任何一种破坏地球环境、人类和谐的行为,都不是孤立的,皆会影响到全球乃至整个宇宙空间。...

    释如瑞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11059208.html
  • 字宙人生的本体论

    才能发生作用的;假如没有众因缘条件的和合,亦不能引生自果。故论言:“谓此要待自众缘合,功能殊胜,方成种子。《述记》亦说:“谓自种子,要待众缘和合,种子转变,起取现行等诸果作用,功能殊胜,方成种子,故种自...和合而成:但这构成人生的五种原素,该括起来,不出乎色(色蕴),心(受想行识四蕴)二法。不过,佛教小乘将此二法分 为七十五法,大乘则演绎成百法。表明于后:  本来宇宙的全部,何止百法?不过因为众生的智慧...

    文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0259544.html
  • 烦恼与解脱

    ,译为有身见,身即是众生现前这个五蕴四大和合幻现的色身,此色身原是众缘和合,本无实我,但众生不解,妄于此虚幻不实的色身,生起种种计度,计有我、我所。我及我所的知见,起于自身,故名身见。如《成唯识论》言...之义,乃名涅槃。槃名和合,无和合义,乃名涅槃。槃者言苦,无苦之义,乃名涅槃。”由此看来,涅槃就是人身心的解放,是精神寄托的自由天地,也是一个清净、庄严、弘伟、壮丽、雅致、幽美的乐园。但这...

    文珠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0359545.html
  • “万法唯识”和“转识成智”

    善恶等,功能决定,非杂乱生。”(同上)五是“待众缘”,即指种子的形成及其作用须待条件的和合。“谓自种子要待众缘和合;种子转变,起取现行等诸果作用,功能殊胜,方成种子。”(同上)六是“引自果”,即指种子...第四,“与能熏共和合性”,意为所熏与能熏相应,“同一时,同一处所”(同上)。窥基说,“唯第八识具此四义”,所以,“所熏”即指阿赖耶识。 “能熏四义”。第一,“有生灭”,指“以有作用故,方能熏,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4059875.html
  • 朱熹的“居敬”概念与菩萨戒的“发心”之对观──浅论道德实践的基础

    行力,其体性为增上意乐(心力的增胜),透   过种种因缘(包括善根力、种姓、听闻力,以及修力等)而得以展现   。是依于佛法的因缘理论,因此有待于众缘和合。另一方面,就修证   法而言,则有以推知的方式融合思维及观察力,依次第观修而发起坚   固的菩提心,此种增广方式的实践基础,和儒学实在论式(原来即有   道心)的看法不同,除了有因之外,尚需众缘的和合。   这样的一种实践退路,基于...

    王惠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0960062.html
  • 儒成与佛成─浅探儒佛修学进程之会通

    另有一种看法,即众生没有“不成佛的可能性”,因此论其成佛得可能性。此一观点,将能回应“为何众生虽有成佛可能,但事实上并未成佛”的疑难。因为成佛有待众缘和合的因素,尚需许多充分条件。但成佛的可能性是其中...

    王惠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1260066.html
  • “相”与“象”之辩——熊十力哲学的运思趋向

    识相乃是众缘互待而诈现者,故说幻在。”[2]识相即众缘相,因其有待于众缘,故知识相亦无自性。具体说来,诸缘有因缘、等无间缘、所缘缘、增上缘。识由诸缘互相籍待而幻现识相,故识无自体,识相亦虚幻。对于“缘生”理论,熊十力强调指出,缘生不是表示众缘和合而生出识,而是从否定方面说识由众缘而起,因为,由表诠言缘生,会得出识有自体的结论;而由遮诠言缘生,则知识相乃有待而无自体。以遮诠说缘生,将境相识相分解下去...

    贡华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94660268.html